自然產時間有多久?

好文分享

 

親愛的生育家庭:

當你準備迎接寶寶來臨,心中或許也浮現了這個經典問題——「生產到底會多久?」尤其是第一胎的生育家庭,面對未知的分娩歷程,總難免有些忐忑與不確定。

今天,讓我們透過實證與經驗,一起拆解分娩時間的真相,理解產程的節奏,為即將到來的那一天做好心理準備。

本篇文章將告訴你:第一胎自然產平均需要多久?有哪些影響分娩時間的關鍵因素?如何用正確方式調整心態,讓產程更順利?讓愛娪陪你,安心迎接這段旅程。

 

什麼是第一產程?

先理解這個關鍵詞,才能理解時間的來源

根據美國婦產科醫學會(ACOG)與美國母胎醫學會(SMFM)於 2014 年的共識聲明,第一產程(First Stage of Labor)是從子宮頸開始擴張,到擴張至 10 公分為止的這段時間。

這個第一產程,又可分為三個階段:

  • 潛伏期:0–6 公分(子宮頸開始擴張)
  • 活躍期:6–8 公分(此時產程才正式進入「明顯進展」階段)
  • 轉移期:8–10 公分(情緒、疼痛強度進入高峰)

小提醒:產程在 6 公分前進展緩慢是正常現象,並不代表「卡住了」。

 

自然分娩,要多久才會生?

時間的長短,沒有標準答案,但可以給你一個範圍

書上寫的平均時間,與現實的個別差異,常常不同。根據《Williams Obstetrics》和 WHO 建議,多數自然產婦的產程會在 12–24 小時 內完成,但有些人也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。

在臨床與陪伴經驗中,我們見過:

  • 有人 2小時就生完(稱為「急產」)
  • 也有人20 小時左右才順利誕下寶寶

關鍵不在快慢,而是——你和寶寶的節奏,是否在安全與支持下被好好照顧。

 

「快速生產」不好嗎?——急產的風險

從出現產兆到寶寶出生不到 3 小時,稱為「急產」(Precipitous Labor)。雖然聽起來很順,但其實伴隨風險:

  • 子宮劇烈收縮,可能影響產後收縮與出血
  • 來不及到院,造成緊急應變壓力
  • 嬰兒出生時可能受到衝擊
  • 產婦心理未準備,創傷機率增加

 

決定產程進展的因素有哪些?

在陪伴無數產婦的過程中,我們發現以下幾個因素息息相關:

  1. 產程啟動的方式:自然啟動 vs. 人工引產
  2. 胎次:第一胎通常比第二胎慢
  3. 胎位:如枕前位(OA)較利於分娩,枕後位(OP)則可能延長時間
  4. 寶寶頭與產婦骨盆大小的匹配度
  5. 產婦在待產過程中的活動與姿勢變化
  6. 宮縮的強度與頻率
  7. 子宮頸的成熟度與反應
  8. 情緒與支持:產婦是否感到安全、被照顧,會直接影響賀爾蒙分泌(催產素、內啡肽),進而影響產程進展

 

最重要的兩大核心:骨盆與賀爾蒙

  • 骨盆與寶寶頭的互動
    寶寶的進展,需要透過骨盆空間與胎頭姿勢的良好配合;透過改變姿勢與運動,可以幫助寶寶順利下降。
  • 賀爾蒙的協奏曲
    分娩進展,需要催產素推動子宮收縮,也需要內啡肽幫助產婦忍受疼痛。當產婦放鬆、有安全感,這些賀爾蒙才能順利運作。

 

常見問題

Q|第一胎分娩時間超過24小時需要剖腹產嗎?

A:不一定。只要媽媽與寶寶的生命徵象穩定、產程仍在緩慢進展中,就不一定需要剖腹產。

根據 ACOG 與 WHO 的建議,第一胎的產程可以耐心等待,尤其是在活躍期之前(6 公分前)進展較慢是正常現象。醫療團隊會根據宮縮狀況、胎心音、媽媽體力與情況,決定是否需要介入或轉為剖腹產。

 

分娩時間,不是「時間表」而是一段身體與生命的旅程

親愛的妳/你們,
如果正在準備第一胎,請記得:生產,不是考試,不是比快,也不是數字的遊戲,而是寶寶與產婦共同完成的一場旅程。

想知道怎麼幫助產程順利進展?
想有一個更安心、有準備的生產經驗?
歡迎參加 I would孕產支持【安心守護方案】、【陪好陪滿方案】或【產後開心陪育方案】

讓我們用知識與經驗,陪妳一起迎接這場人生的初次旅程。

 

 

參考資料來源:

  • ACOG & SMFM. (2014). First and Second Stage Labor Management
  • WHO. (2018). Intrapartum care for a positive childbirth experience
  • Cunningham, F.G., et al. Williams Obstetrics, 25th Ed
  • March of Dimes: Precipitous Labor
  • Odent, M., & Buckley, S. (2015). Hormonal Physiology of Childbearing

彙整:Mindi|IBCLC、Doula

最新文章

文章分類